近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城市建设工程系本科生科研团队在工程遥感领域国际权威期刊《Remote Sensing》(JCR一区,影响因子5.0)发表题为《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大跨度桥梁基础不均匀沉降解译与分析》高水平科研论文。该成果由2022级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本科生张凯璇、肖伟佛、朱浩杰、金东兴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展现了校区本科生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
技术突破:遥感技术守护桥梁安全
研究聚焦大跨度桥梁基础不均匀沉降这一工程难题,创新性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结合多源环境数据,实现对河北怀来大桥的高精度形变监测。团队通过分析20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首次揭示了桥梁南北岸差异沉降规律——北岸引桥及主桥左侧基础最大抬升速率达36.97毫米/年,而南岸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35.59毫米/年。研究进一步构建地质-水文-气候多因素耦合模型,阐明地层异质性、水动力变化与季节性气候波动的协同作用机制,为桥梁健康诊断提供了全新视角。
育人成果:“双创”沃土培育科研新星
该研究是城市建设工程系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本科生团队在导师组指导下,自主完成从技术路线设计、数据采集处理到模型构建的全流程科研训练。项目负责人张凯璇表示:“通过大创项目,我们不仅掌握了前沿技术,更深刻体会到产学研融合的重要性。”通过训练同学们展现了出色的工程问题解析能力和科研韧性,这项成果对推广InSAR技术在基础设施智慧运维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学科赋能:融合创新服务基建安全
研究获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359410)支持,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桥梁安全评估实践。此项研究标志着校区在智能遥感与土木工程交叉领域取得新突破,为培养‘数字建造’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创新范式。
城市建设工程系将持续推进本科生进团队、进课题、进平台“三进”计划,以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助力学生成长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未来工程师。
(宁少尉/文 宁少尉/图 黄慎江/审核)